过秦论的文本解读与思想价值分析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也是古往今来流传最广的一篇关于“过秦”思潮的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主题是批判秦朝的政治,而论述的核心思想是关于民心得失,包括上、中

《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也是古往今来流传最广的一篇关于“过秦”思潮的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主题是批判秦朝的政治,而论述的核心思想是关于民心得失,包括上、中、下三篇组成。通过《过秦论》,能够看到贾谊的政治见解,这篇文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过秦论》的价值

(一)丰富的思想内涵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过秦论》文气很强,具有突出特点,气势磅礴,文章中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式,如:在列举六国实力时,作者详细列举了六国人才,并在得出中心论点之前,对六国力量做出了全方位对比。文章背后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总结秦王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贾谊关注到了人民对于历史的影响,他充分认识到农民的作用和人民的力量,在封建社会,这一思想是非常先进的。贾谊在《过秦论》中的思想内涵丰富,具有条理,对于秦王朝灭亡的事实,他从纵向、横向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因此,贾谊的思想极具系统性,形成了特有的思想理论体系,并且有大量笔墨描述了仁义道德,其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性。

(二)揭露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贾谊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其生平思想都值得后世了解、学习,尽管33岁就英年早逝,但是贾谊留下了大量丰富的精神思想。贾谊在年少时,就十分好学,年纪轻轻,博学多才,为了报答汉文帝的知遇之恩,贾谊针对当时政治的诸多弊端建言献策,《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做出了全面分析,展现了自身的优秀政治才华。当然,贾谊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后来,受到他人排挤,贾谊被贬为太傅,即便被贬,他依然十分关心政治。在被贬长沙期间,贾谊多次上书给汉文帝。从思想层面来看,贾谊继承了儒家思想,从《过秦论》的内容来看,贾谊倡导仁政,在过秦论上篇中,采用讲事实的方式进行梳理,分析了秦王朝时期的各项政治制度,秦国统一后,不但没有改变不足,反而施行暴政,导致秦王朝迅速被毁灭在农民起义中。从总体来看,贾谊在《过秦论》中,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描述了秦王朝由于暴政走向毁灭的历史事实,呈现出儒家思想中关于“仁政治国”的理念,无论统治者多么强大,如果施加暴政,压迫人民,那么总有一天,会导致人民揭竿而起,因此,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的条件。

二、对《过秦论》的文本解读

在《过秦论》的上篇,前四段都是叙述性的文字,在第五段,展开了议论,但是,作者的议论并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在叙述时,增加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做着重陈述了秦朝统一后的强大气势,后续用简短文字描述了秦王朝的倾覆,在秦二世继位后,变得变本加厉。贾谊提出,秦二世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任用贤能、封赏功臣、合理制定刑法、减轻赋税,最后方可实现以德治天下实际上,秦二世却反其道而行之,比之秦始皇更加暴虐,让百姓穷困潦倒,最终激起了民愤,导致秦王朝灭亡。在《过秦论》中,作者大量采用对比和论证的方式,分析了秦国灭亡的过程和原因。在《过秦论》上篇中,贾谊对比了秦国统一六国前和统一六国后的政策,统一六国前,秦孝公占据有利的地理地位,并且有商鞅的辅佐,大力发展军事改革、农业生产,对外实施连横策略,逐步击破各国,在统一之前,秦国政治清明,为后续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统一后,秦始皇却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以此来禁锢百姓思想,此时秦王朝已经丧失民心。同时,贾谊针对诸侯争霸时期秦国与六国进行了对比,“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当时,六国相互扶持,一起对付秦国,召集天下贤能,最后,合纵政策失败后,六国相继对秦国割让土地,可见,秦国实力的强大,六国相加都无法与其进行匹敌。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另外,在《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和商朝、周朝也进行了对比,提出了秦始皇的过错,贾谊提出,如果秦朝可以效仿商汤、周文王,也不至于仅仅14年就落下亡国下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qikandaodu/2021/0708/767.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人文的审美向度
下一篇: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分析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