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0/06]
-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0/06]
-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0/06]
-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0/06]
-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0/06]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人文的审美向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学也是一种人学,一旦脱离人的存在和人的立场之后,就无法真正了解和探讨文学的审美价值。除此之外,人文的审美还会涉及很多日常生活的世俗化、娱乐化的现实问题。抛开人的
文学也是一种人学,一旦脱离人的存在和人的立场之后,就无法真正了解和探讨文学的审美价值。除此之外,人文的审美还会涉及很多日常生活的世俗化、娱乐化的现实问题。抛开人的存在去谈论人文审美,就等同于将生活审美和文艺审美等问题简单化,无法突出人文审美的真正价值,因此,不论从文学本质来讲,还是从当下的文艺理念出发,都应当将人文审美放在人的视野和立场进行分析,这不仅有助于帮人们掌握审美的人学价值,还能够弘扬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马克思原理下的文艺审美与人类特性
马克思原理认为,种类整体特性存在于生命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中,而自由意识就是人类最重要的特点。马克思的观点认为,自由被称为人最根本的标志,是因为自由需要依赖于自觉性的发展动力,既然文学也是人学,自由作为人的根本特性,那么人文审美与人和自由特点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人的自由性影响了审美
文艺的出现验证了人的自由,首先,文艺的产生也取决于人性的自由,如果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与动物没有差别,就不会产生超越动物之外的人的需求,也不会创造相关的艺术和文学。因为动物不需要文学艺术,也不知道什么是文学艺术。而自由是人不同于动物的一种根本特征。由此可见,文艺的诞生是人类超越动物原始欲望的一种自由化的社会表现,因此,文艺的出现不仅有着审美的需求,还融合着人文主义特征[1]。
(二)人文审美的发展凸显了人的自由性
在文艺发展的最初阶段,诗歌、音乐和舞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文学和艺术的结合出现了分离,人文审美也逐渐向全方位、多元化和多方面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新媒体等文体的艺术审美形态。这表明,人的自由得到了有效延伸,自由程度不断提高,并进一步理解了真善美,使人们表达真善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文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人的自由,而文艺的审美和自由又与物种密切相关。文艺创作充分发挥了人的自由,提升了审美价值,以强大的审美力量逐渐增强了广大文艺消费者的生命自由感,体现了人文审美的主要内涵。
(三)人的主观活动和客观规律契合了审美规律
当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客观规律与主观目标的统一时,就符合“美的规律”,确认了“自由之美”。自由与真、善与美的关系决定了要彰显自由的特性,就必须弘扬真善美。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对人自由本性的自觉追求,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然而,从当前文艺低俗现象和审美娱乐化的趋势来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审美”问题,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症结还在于审美人文学习的缺失。因此,把握自由的本质是理解文学美学的人文意义的关键。自由并不意味着直接的自由,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是以把握人的生活实践为主体的。马克思曾说:“动物只是根据其所属物种的大小和需要来建造的,但人们知道如何根据任何物种的规模来生产,如何将内部的尺度应用于任何地方的物体。”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的,人可以按任何尺度去实践,这表明人们为了“真理”的自由,能够发现和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所谓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即用“内在尺度”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外部事物符合人的主体要求。所谓“内在尺度”,则是人的需要和目的,是“善”自由的体现[2]。
二、马克思美学研究在人文审美向度上的价值和贡献
(一)超越了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
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有着很多区别,尤其是对待日常生活和美学的立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美学的最终结果是改变异化的现实,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因此,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所暴露出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审美大众化为主要内容,而不是将审美泛化。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人类学的基础上去强调审美观念,以凸显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学作为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方式,通过意识的对象化,不仅在意识和观念层面,还在交往、实践和现实层面。关于人性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改造无机世界,人们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即这样一种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根本区别在于人可以从事有目的的客体活动,即实践活动。动物是根据其所属物种的规模和需要来建造的,人类知道如何根据任何物种的规模来生产,并且知道如何将内部的尺度应用于任何地方的物体。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的。动物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和存在区分开,也不能把自己和世界区分开,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活动准确地区分开来。正是在这种自由自觉的实践中,人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审美能动性和创造性,摆脱了周围事物的束缚,获得了审美自由。由此可见,浪漫主义美学使人们的阶级实践等实践活动被排除在理论视野之外,抛弃了审美活动的历史维度和社会内涵,使其审美自律表现为主观的心理状态和纯粹的精神自由。它已经成为一个脱离社会历史现实的乌托邦。马克思把美学放在广阔而丰富的实践活动视野中思考,把人类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赋予审美活动和审美自由以深刻的历史维度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审美既是一种主观意识和心理层面,也是一种实践和交往[3]。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qikandaodu/2021/0708/766.html
上一篇:永恒的个体分析劳伦斯虹中的人物及其性格
下一篇:过秦论的文本解读与思想价值分析